爱东营讯 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,近日,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印发《东营港经济开发区 东营港综合保税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措施(第一批)》,聚焦企业融资便利、发展要素保障、人才创新集聚、降低物流成本、提升服务质效、项目手续办理、惠企支持力度、解决企业诉求、保障企业生产、发展教育事业推出10条具体措施,助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。成立东营港现代产业投资发展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,首期设立10亿元政府引导基金,为区内成长型、产业链节点型、专利带动型等特色企业提供持续稳定的股权投资支持。打造区属国企牵头,银行及大型国企参与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,实现供应链金融资金授信额度超过50亿元。成立开发区应急转贷服务机构——山东嘉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,每年为企业提供约20亿元应急转贷服务。
强化发展要素保障。优化用地审批,统筹用好省市土地计划指标,保证重大项目用地需求,通过“前期介入+告知承诺+并联审批+容缺受理”四结合,精简审批流程,实现“拿地即开工”,累计争取用地指标904亩。持续加大除盐水、再生水等非常规水供给,海水淡化一期为港城热力、威联化学供给除盐水约180万立方米,节约淡水约257万立方米,海水淡化二期正在开展可行性论证,有效缓解用水指标不足压力。
人才创新集聚。围绕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和特色产业集群,每年投入5000万元(不设上限),用于人才引育、企业创新、重点技改项目建设、科技创新平台培育、中试基地扶持等奖补,强化引才育才、科技创新等各项保障。投资450万元高标准打造集“一图库、一平台、一大厅、一队伍”于一体的“一站式”人才综合服务中心,不断提升开发区人才服务质效。
降低企业物流成本。加快25万吨级原油进口泊位等港口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度,逐步构建公、铁、海、管多式联运的集疏运综合物流体系,提升原油接卸能力,不断增加港口运输品类,降低腹地企业综合物流成本。建设东营港智慧港口调度中心,对港口调度中心人员力量、软硬件进行充实提升,有效提升港口运行效率。
提升政务服务质效。擦亮“港好办”政务服务品牌,聚焦港口、项目、生活等领域,创新推出10个具有港区特色的高频“一件事”集成办理场景并出台实施方案。深入拓展网上办、掌上办的服务内容,提高不见面审批率,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98.33%,全程网办率88.33%。
加快项目手续办理。推行“容缺受理+承诺制+并联审批”机制,制定化工、港口、管道、仓储等9类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图,减少手续办理时限。在重点项目设置由1名科级干部牵头的“项目管家”,提供一对一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,建设项目手续办理时限压减10%以上。
加大惠企支持力度。推行惠企政策“直达快享”“免申即享”机制,对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主要负责人精准推介政策,定期梳理公布“免申即享”惠企政策清单,力争实现列入清单的政策100%“不申即享”。
高效解决企业诉求。强化企业服务中心作用,搭建企业诉求“直通车”,在仙河镇及5个村社区建立企业服务站,形成三级企业服务网络。深化落实企业诉求“2110”工作机制,明确3名专职涉企专员,实行7×24小时值班值守,问题解决率、服务满意率均100%,列全市第一位,实现企业诉求收集、转办、督查、反馈全过程闭环管理。
保障企业安静生产。整合执法事项,减少执法频次,发挥5G智慧园区平台作用,探索无感监管,提高执法效能。围绕芳烃、烯烃产业链和交通物流链打造特色参观路线,完善参观路线配套服务,减轻企业负担和资源占用。加快推进园区封闭管理,组建一体化安保服务队伍,搭建危化品运输车辆智能管理模块,开发园区封闭小程序,实现园区人员定位,保障企业安全、安静生产。
优先发展教育事业。做优北京师范大学东营实验学校教育品牌,提升区域基础教育质量,逐步扩大免费校车等涉及教育类民生项目实施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,逐步探索落实高中学杂费免除等政策。
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审批服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近期还将出台第二批优化营商环境措施,积极回应市场主体的关切与期盼,推动全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。
(记者 刘健阳 通讯员 陈士钊)
打开“爱东营”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