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东营

官方移动发布平台

听新闻

东营非遗:棒槌花边技艺——手中缠绕的东方蕾丝

东营网

2025-02-20 17:54

爱东营讯 一个硕大的圆形布墩之上,十几条特制的棉线轻盈地悬挂着,末端系着十几个小巧的“木棒槌”,而棒槌的另一端,则点缀着翠绿或是藏蓝的琉璃珠子,闪烁着迷人的光泽。广饶李鹊镇的“棒槌花边”技艺传承人贾爱颜,以她那灵巧的双手,飞快地穿梭交织着这十几个小棒槌,噼里啪啦间,一件令人赞叹的作品便在眼前悄然诞生。

“早期的棒槌花边成品,多为长条形,纹样犹如雕刻的楼梯栏杆,因此我们常称之为‘栏杆’。在以前,村里的妇女们几乎人人都能掌握这门技艺。”技艺传承人贾爱颜向记者娓娓道来。四十多年前,每当农闲之时,村里总能见到三五成群的妇女围坐一起,一边唠家常,一边熟练地摆弄着手中的小棒槌,不过几日,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便跃然眼前。

(广饶李鹊镇的“棒槌花边”技艺传承人贾爱颜)

广饶县的棒槌花边,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工艺品,隶属于抽纱工种,已逾百年。它采用上乘棉线,依照图样精心布局,以数十乃至更多特制的小棒槌手工编织而成,构图新颖别致,结构严谨有序,线条流畅自如,疏密相间有致,层次分明清晰,色彩清淡素雅,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,外国友人更是誉之为“精巧的工艺品”。2007年8月,李鹊镇的“棒槌花边”被东营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“往昔家里经济条件拮据,编织花边便成了家里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。那时,我和姐姐们轮流编织,一件作品能卖上五毛钱,一个月下来,也能赚上个四十多块钱。”贾爱颜回忆道,“织花边不用出门,利用零碎时间便能赚钱补贴家用,工作时间也颇为自由,因此深受当时妇女的青睐。”

棒槌花边编织用到的工具主要有:棒槌、垫子、大头针、剪刀、绕线机、钩针、画样、栏杆枕头等。棒槌花边的发展历程,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:梭子长条小花边、棒槌长条花边以及青州府花边大套。梭子长条小花边,乃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工艺。19世纪末叶,广饶的劳动人民将传统工艺与西方技术巧妙融合,成功编织出了棒槌长条花边。此后,工艺制作与编织技术不断革新,如原本编织密龙时采用内关针,后增至外关针,边线由一条增至两条,宽龙之外又增添了细龙,灯笼花边之外又增添了八角灯笼花边。这些技术的改进,极大地推动了花边工艺技术的发展,最终制成了花边大套。因当时广饶县归属青州府管辖,故得名“青州府花边大套”。青州府花边线细工精,通体镂空,风格华美绝伦。花边编成单片后,经过精心拼缀组合,可制成大规格的台布、床罩,曾远销至意大利、瑞士、美国、联邦德国等十多个国家。

  小棒槌仍在欢快地跳跃,而贾爱颜却不禁感慨万千:“如今,掌握这门技艺的,只剩下一些老人了。年轻人嫌麻烦,都不愿意学,有时间宁愿出去打工赚更多的钱。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这门耗费人力的技艺正逐渐被人遗忘。贾爱颜深情地说道:“只要有人愿意学,我一定倾囊相授。如此精美的花边制品,值得我们传承下去。”

广饶县李鹊镇的棒槌花边,不仅是手工艺人智慧的结晶,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。它以细腻的工艺、精美的图案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,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。让我们共同关注并支持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,让棒槌花边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!

(记者 王晓星 成凯旋)

编辑:周明明

打开“爱东营”看评论

340

相关资讯